寒食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是在清明节前三天的节日,具有悼念祖先、扫墓祭奠的意义,是中国最古老的祭祖节日之一。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传说有个国君越王勾践流亡在外时非常贫困,把金蟾蜍卖了得了一笔钱后又不知该怎么吃,闻讯赶来请教李时中,李时中烧了一堆草给他食用。越王吃完后非常感激,并归还了金蟾蜍,李时中却拒绝收下。思念李时中恩情的越王停母一事发现了李时中在炊屋边上挂着一把湿伞,追问其原因,得知其真相后率众到炊屋边上点燃火环、放烟火、涂墨汁等来感谢李时中的恩情,这一天就是寒食节。
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要去祭祀祖先,祭祖之后才可以享用寒食,而且要清明节后方可煮熬,因此这一天必须做好食物,吃完后紧接着要扫墓,祭拜。因为是清明节前三天,所以又称为“先祭后食节”,这个过程被当做是对先祖和过去的一次回望和追思,同时也是对生命和未来的一种思考。
现在的人们也已经不用像古时候一样辛苦了,但是在这个节日期间,一些地区和部分人仍然会保留传统习俗,例如:花灰巷舞、放风筝、划龙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