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是一种情感,是指对别人遭遇的不幸及其引发的苦难感到同情和同病相怜。怜悯这个词来源于《论语》,被孔子用来描述一种“同情心”: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讲述了少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三种戒律,特别是在人欲望尤为旺盛的青春关口,要提醒人们从情欲重淫欲中获取思想与精神的满足,也就是要发扬“怜悯”之心,多去关心别人,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万物皆有灵,生命无法复制,所以让我们用怜悯的心去感受他人的苦闷。
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怜悯又被解释为温存、悲哀、哀怜、同情等等概念的化名,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同情或者同病相怜这么简单,怜悯同时伴随着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洞察力的提高,而对于他人的疾苦感到痛心,也要更加尽力去帮助他们。
怜悯这个词语并不是暖昧之情,它需要更多的爱心去抵达另一颗心。我们不仅要对人类怜悯,还要对动物、植物和自然世界怜悯。在上苍安排下的众生都有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像我们必须掏出钱回收废渣一样,观看和仁爱自然,也能感受到一份来自世间万物的怜悯,这是自然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