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漫长而艰苦的抗日之路。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铸就了不朽的历史。在许多人心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便是“抗日14年”这个数字。但真正的历史数据却显示,抗战时期实际上只有8年的时间是全面抗战的阶段。
为什么要称之为“抗日14年”呢?这其中,既有历史选择的原因,也有记忆存储的因素。早在1931年的9.18事变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冲突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中国官方并没有公开宣布对日本宣战,但实际上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开始了。因此,许多人将这段时间也算入到抗日战争的时间范畴之内,并称之为“抗日战争”。此外,抗战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武装冲突并不是一直处于全面战争的状态,如1938年中日双方签订的停战协定、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中国先行宣战和断交等,这些时期通常叫做“冷战状态”,还有一些“缓和期”和“反攻期”等。把这段时间算在抗战时间之内,既是由于历史上的复杂政治关系决定的,也是因为对于抗战时期的记忆和概念,我们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续至今。
抗战胜利70年后,面对着历史的残酷和悲惨,也面临着史学的理性与科学。如何更加精准地了解历史,如何将历史教育融入更加深刻和蕴含意义的战略思维和文化认同中,也成为了当代中国学界思考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