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篑”,古时指的是支撑桥体的木料。成语“功亏一篑”一词即是在一个修筑桥梁的故事中发生的。
相传南朝宋时,有一座长江上的大桥工程由于多年暴雨和流水侵蚀,灾难频生,导致了不少工人的殒命,始终难以完成。于是,一个名叫苏仲达的工匠凭着厚实的履历和技巧,给这个工程带来了生气。他首先设想出一种新的方式来增强桥墩。他让一百多名工人用土块搓成的小球从桥墩上方抛下。由于重量差异,它们就会划分以差异的速率落下。苏仲达凭证这些小球落地后的情形来判断墩体中空的部门和坚硬的部门。接着,他就机关出巨细纷歧的木桶,套在桩周,把夹杂物倒入桶中压实,最后将桶取出,留下混凝土桩。
桥墩完成后,他开始思量若何毗邻两侧的拱形桥洞。他想到,行使两根大的竹子将拱形桥洞连成一个整体。他把竹子明火烤烤,让它们缩短变形后再毗邻起来。很快,一座平安而优美的桥梁横跨江面。
可是,就在最后一环之际,督造官钻了一个篑(木柱洞),连苏仲达也没有发现。当工程完成,众人欢呼是时,苏仲达仔细检查后以为,桥墩之间的长孔没有任何用途。于是,二话不说,他砍掉了所有的长孔,这正是我们现在说的“功亏一篑”的成语泉源。